這五種天然力量的神格化。但對天之神婆樓那(Varuna)及雷雨之神因陀羅(Indra),特別崇敬。由於對因陀羅的特重,致有人以為印度之名,即由此神之名而來。
《吠陀》的神,是先由天神、空神而漸重地神。其原始的神為特尤斯(Dyaus),此神與希臘的宙斯(Zeus)及羅馬的朱彼得(Jupiter),同為由發光(dyu)之語根而成的神名,乃由光明而神化者。《吠陀》神界最有力的是婆樓那,其出現稍早於空界的主神因陀羅。火神阿耆尼(Agni),則為地界的主要神。
不論如何,《吠陀》的神數雖多,當他們禮拜各種神祇之時,並不忘懷宇宙的主宰,所以《梨俱吠陀》中說:「雖然,世人稱其為因陀羅、密多羅(Mitra 此神乃表太陽的恩惠者)、婆樓那,實則只是一個,不過詩人給予各種不同的名字而已。」(此節資料採自高楠順太郎及木村泰賢合著《印度哲學宗教史》及周祥光《印度通史》)
第三節 印度的哲學
印度哲學的分期
根據已故的印度總統,羅達克立須那博士(Dr. S. Radha-krishnan)所著《印度哲學》,將印度哲學的發展,分為四個時期:
-
吠陀時期:自西元前一千五百年至西元前六百年頃,各森林修道院發生於此時,印度的唯心主義亦肇端於此時。此為人智初期狀態,迷信與思想,兩方正相鬥爭之時。《吠陀》中附屬的歌頌、《梵書》(Brāhmaṇa)、《奧義書》(Upaniṣad),即於此時記錄而成。
-
史詩時期:史詩係指《羅摩所行傳》(Rāmāyaṇa)及《大戰詩》(Mahā-bhārata)兩部長詩,自西元前六百年至西元後二百年,此八百年中,始自《奧義書》的初期,終於各派哲學的發展期。各宗教如耆那教、佛教、(印度教的)濕婆派及維修奴(又譯作毘紐笯或毘濕笯)派的成立,亦在此期中。六派哲學與初期的佛教同時,唯其六派書籍的寫定,乃是後來的事。
-
經典時期:是指各宗派的學說之有文字記錄而成為經典的時代,此自西元第二百年之後。在此之前,多以口口相傳的方式,記誦其教義思想。
-
註疏時期:這與經典時期,不易嚴格劃分。有了註解,即有字義之爭,故此為重文字而輕思想的時期。
印度的三大聖書
在漫長的吠陀時期中,包含有一個梵書時代,其時間大約是從西元前一千年至五、六百年。婆羅門教的「三大綱領」,即在此時樹立。其基礎則為當時經他們之手編纂的《梨俱吠陀》、《莎摩吠陀》、《阿闥婆吠陀》的各集本。《夜柔吠陀》開其梵書時代思潮之序幕,《梵書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