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師事戒賢論師而傳受了無著與世親的唯識及俱舍之學,開了法相宗和俱舍宗的基業。

第二節 玄奘三藏


玄奘三藏(西元六〇〇~六六四年)是河南陳留人,童年出家,遊歷各地,學過涅槃、毘曇、攝論、成實、俱舍等學,因鑑於異說無定,便想找到阿毘達磨論和唯識學的原典,加以考究,故於唐太宗貞觀三年(西元六二九年),獨力從長安出發西行。冒著途中的許多危險,沿著新疆省的天山北路,經過西土耳其斯坦及阿富汗尼斯坦,進入印度,最後住於那爛陀寺。當時的那爛陀寺,是大乘佛教的大本營,不用說印度,即使亞洲各地,也有很多的修道者和留學僧,齊集到該處去,因為主持該處的戒賢論師,是位最傑出的高僧。據說那時的戒賢,已有一百零六歲了。玄奘師事戒賢,學習了瑜伽、顯揚、婆沙、俱舍等諸論,以及護法(Dharmapāla西元五三〇~五六一年)的唯識學,均有極深的造詣。此後,訪問了印度各地的佛陀遺跡,留印先後經歷十七年,於貞觀十九年,回到帝都長安之時,帶回的東西,除了佛教及佛舍利外,有大乘經論、小乘諸派的三藏、因明、外道哲學的原典等計六百五十七部。所以受到朝野人士的熱烈歡迎。記載他當時旅行見聞的《大唐西域記》,非常有名,到了十九世紀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