便和他的傳記《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》,都被譯成了英文與法文。

唐太宗見到玄奘回國,非常高興,迎於長安弘福寺,優遇甚隆,待大慈恩寺竣工,更建翻經院,以玄奘為上座,使之從事於攜回梵本的翻譯。直到高宗麟德元年(西元六六四年)玄奘六十四歲,示寂於玉華宮寺為止的二十年間,和他的許多弟子們,共同譯出的佛典,主要的有《大般若經》六百卷、《瑜伽師地論》百卷、《大毘婆沙論》二百卷、《俱舍論》、《成唯識論》以及《攝大乘論》等,共計譯出經論達七十六部千三百四十七卷,把他學自印度的新的佛教學,介紹了過來。這一翻經的工作,乃是奉了太宗之勅而進行的國家事業,在設備完善的大規模下,使得全國的名僧及顯官,也多參加了譯場;譯經的成果,更為世界文化,放了一大異彩。初在弘福寺,譯出《瑜伽師地論》時,太宗為製〈三藏聖教序〉、皇太子(後之高宗)亦為製〈述聖記〉,其受重視於太宗及高宗的程度,由此可見。

玄奘的譯風,是以其正確的語言學知識,對原典作忠實的逐語翻譯,所以奏請將其所譯,稱為新譯,以前所譯的,稱為舊譯,以利於區別。但是,新舊兩譯,各有長短。

當時的長安,以玄奘為中心的教團,風靡一世,門下數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