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兩書均被真言密宗重視為所依的根本聖典。
金剛智(西元六七一~七四一年)是南印度人,也和善無畏一樣,曾在那爛陀寺學習密教,於善無畏來華第四年後的開元八年,從南海到中國,弘通密教於洛陽及長安。在長安的資聖寺,與一行及不空,共同譯出《金剛頂瑜伽中略出念誦經》等許多密教經典的同時,也依之實地修行,顯現了卓越的靈驗,因此受到了王臣上下的虔誠皈依。像這樣由善無畏及金剛智所弘傳的新密教,到其弟子不空三藏,即形大成。
不空(西元七〇五~七七四年)出身於北印度,亦有說是中亞細亞,或說是錫蘭人。於開元三年十歲之時,來到甘肅省的武威郡。開元八年,金剛智來到洛陽,不空便做了他的弟子。金剛智寂後,為求密教經典的梵本,勅許西往天竺,與門人含光及惠辨等,自廣州出發,到了印度,遊歷各處,窮究真言密法,終於唐玄宗天寶五年(西元七四六年),攜帶了梵本經典千二百卷,回到長安。他譯出的經典極多,以《金剛頂經》為首,達一百一十部,計一百四十三卷。故在中國譯經史上的功績,堪與鳩摩羅什、真諦、玄奘比美,並稱為四大譯經家。不空的功績,範圍很廣,諸如譯經、講論、造寺、造像,無不涉及;尤其在祈禱及咒術方面的卓越表現,超過善無畏與金剛智,所以他也是一位史所罕見的大咒術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