臨濟義玄(西元八六七年寂),是曹州南華(山東省)人,初投黃檗座下,三年之間,行業純一。嘗問黃檗佛法的大意,但卻三問三吃棒。然在此後的數年,終於受到了印可。因此,到了河北,住於鎮州城東南的臨濟院。他盛用禪機,實行棒喝,舉揚了「無事」的宗風。臨濟禪的思想,和黃檗相同,站在生佛不二的立場,以無心為重,無事為宗。接引弟子的方法,則採四喝、四料揀、三句、三玄、三要、四照用、四賓主等。由其弟子慧然編集而成的《臨濟錄》,把臨濟的言行,分作上堂、示眾、勘辨、行錄之四章,將中國祖師禪的特質作了很好的表露。
溈山靈祐(西元七七一~八五三年),在其所建的大溈山(湖南寧鄉)的同慶寺,住了四十二年,化導了門弟子千人。他著有《溈山警策》,在這本書中,他以為處此澆季之世,無常迅速,學佛之人,不可懈怠;宜常反省,善自洞察時代的弊風;切莫誤道,當把握住本來面目。舉起了他的謹嚴綿密的宗風。他所說的道,便是無心而已;若得無心,便證諸法各住其位,而又無不圓通無礙。靈祐的弟子,仰山慧寂,師事溈山十五年,遂受印可。此後,常對學人強調,迴向返照與如實修行。他喜利用符號示人,曾有向他請開示者,乃用紙畫一規圓相,以表其禪旨。但因溈山及仰山的禪風謹嚴,不能適應江南的民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