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節 洞山及雲門的宗風
汲取了石頭及藥山之法流的洞山良价(西元八〇七~八六九年),於會昌法難後的大中末葉之際(西元八五九年),在江西的筠州洞山,努力接化,據說在其座下五百至千人中,多為中級以下的官僚。洞山的思想,則可從《寶鏡三昧》、《玄中銘》、《新豐吟》以及其他資料中,得到瞭解。洞山以為佛祖所傳的正統禪法,除了修證自性清淨的一心之外,別無其他;他又以易理的解釋,用正偏五位,說明這個一心。他又貼切著時代的思想而說禪要,所以排斥名利,激勵學人,以宣揚其綿密的家風。他的弟子,曹山本寂,住於江西撫州的曹山,化導徒眾;後來轉往荷玉山,問法者多達千二、三百人。他對洞山的五位說,作了詳細的闡明,壯大了他老師的門風。
雲門宗的文偃(西元八六四~九四九年),係嗣者原系統雪峯義存(西元八二二~九〇八年)的法,他在廣東省的雲門,將睦州道明的峻嚴和雪峯義存的溫密,作了恰到好處的調和,開出了獨特一派的宗風。他的接化手段,在於縱橫無盡的殺活機用,出人意表地運用咦、露、喝等的一語一字,以頓悟的禪風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