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節 印經院的事業
從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時代,佛陀的教說,一直是歷代師弟之間口頭傳承的,當時,也以背誦正法,為傳持正法於後世的重要使命。到了西曆紀元前後,有用文字筆錄而成的成文經典之後,除了鼓勵以古法誦持之外,也強調以新法書寫經典的功德,寫經事業,也就逐漸地盛行起來。這與從古來的造塔而演變為新的造像風氣之功德事業,可謂是同一軌跡的佛教信仰變遷的產物。
佛教初傳中國,是貝葉的梵本,又將之譯成中國的文字,這種漢文經典,自六朝延續到唐代,均係利用紙張筆墨,書寫成卷,裝幀傳持。漢譯的經律論佛典,在盛唐開元年代,被整頓為欽定的《大藏經》,即有五千零四十八卷,龐大卷帙。要書寫這樣的《大藏經》,不是容易的事,然在隋唐帝室及貴族的保護與支持之下,推進了這項艱難的事業,甚至還採用了紺紙、紫紙,以金泥及銀泥,將經典裝潢起來。
由於寺院及僧尼之增加,佛典的需要量,也隨著上升,故在寫經之外,又將經文,雕成木版,再用木版,印刷出大量的新型態的經典。這一形成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