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158

便是由晚唐五代的古式寫經,轉變成新式印經的過渡時期;它的代表,便是西元十世紀的北宋之際,完成了《大藏經》的出版。

宋太祖於開寶四年(西元九七一年),派遣高品的張從信,往益州(四川成都),雕刻《大藏經》版;因為該地自晚唐而經前蜀、後蜀的時代,是印刷文化的中心地。此一雕版大業,費時十二年,至太宗太平興國八年(西元九八三年),始見完成。其內容為《開元錄》的經律論等,五千餘卷,共計經版十三萬餘塊,可見功業之龐大。此因開版所在的地名而稱為蜀版,又呼為北宋的勅版《大藏經》。這部《大藏經》的版本,於太平興國八年,從益州運到首都的開封府,太宗便在太平興國寺譯經院之西,創立了印經院,開始這部經版的印刷及保存。當時,將印經院與譯經院,總合起來,稱之為傳法院。

日本的留學僧奝然,於太平興國八年十二月,到達開封,謁見宋太宗,報告日本的風土及其傳統文化的情形,當他第二年離京之時,賜了他一份極貴重的禮物,即是在太平興國寺印經院,最新搨印的勅版《大藏經》,計四百八十一函,五千零四十八卷,以及宋朝新譯的經典四十卷,和御製迴向文偈頌等,現在被藏於京都嵯峨清涼寺。奝然另外還從中國帶去了一尊栴檀釋迦像。因為印經院的勅版《大藏經》,是屬於內侍省管理的宋朝王室之功德事業,所以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