律等宗門的復興,亦均不及禪宗的隆盛。禪宗分五派,各各揚其獨自的家風,為了接應弟子,給予指導,所作的商榷與問答,便有了公案,或名為語錄,而被傳流至今。禪門之中,並沒有大悟,即須省悟的手段,一般的方式,便是運用觸發佛祖機緣的公案。公案,本為公門官府的案牘,是指沒有模範先例的案件。那是誘導弟子,並且作為一個指針,極為方便的開悟手段,然此已和禪之本來的頓悟直證的旨趣相背。公案的總數,高達一千七百則。在誘導弟子的問題上,徹底是個別性的;但是,一位偉大的祖師,產生公案之後,往往到他去世之後,仍被引用,這就形成公案的固定化。例如雲門文偃的《雲門廣錄》,便可窺知其中的消息。這一傾向,在與文偃同時代法眼文益的《十規論》中,也曾述及。使弟子去看固定化的公案,作為誘導的方法,便是看話之風的形成。將古人的話(古則),用偈頌加以舉揚的,則以汾陽善昭(西元九四七~一〇二四年)為始,因在當時看話之風,發生了實際上的困難,汾陽便將古人的話百則,加以組織,更是明顯地表示公案的固定化。到了黃龍慧南及楊岐方會之際,盛行製作偈頌以舉揚古則之風,於是,將公案作了新的整理,編成了幾種書籍。在汾陽的時代,禪宗門派,多達十五個,到了楊岐門下白雲守端的弟子,五祖法演(西元?─一一〇四年)的時代,五家的宗風,已經確立,依用的公案,也漸次多了起來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