把佛教看作外來的東西,加以排斥;結果,當在認識了彼此的內容和本質之後,即以取長補短的態度,達成了三教調和的論點。元朝的劉謐所寫《三教平心論》,也是沿著這一線索,論述元代的三教關係。
過去,隋唐時代的佛教,對於社會的教化活動,僅限於出家的僧尼,到宋代,一些有學問的居士,便開始熱心於佛教的信仰,介在僧尼及大眾之間,以他們的文筆,為佛教思想的普及化與大眾化,盡了大力。由於北宋真宗的楊億,仁宗及英宗的蘇軾,神宗的楊傑、王安石、文彥博、司馬光等諸大居士的出現,構成了宋代佛教的一大壯觀。正由於居士佛教的隆盛,不唯將佛教推送到一般社會,也給了後世很大的影響。
第五節 淨土教與念佛結社
宋代淨土教,並非獨立活動的宗門;當時淨土教學者中有名人物,都是屬於禪、教(天臺及華嚴)、律三宗的名僧。其中,活動最有力的,是天臺宗的僧人。中唐天臺宗,以對三大部的註解,作為教學的中心;趙宋時代的天臺宗,則以研究五小部,為其焦點;開始天臺大師的《觀經疏》之研究,並將此疏的實踐行儀,置於首位,所以宋代天臺宗門,對於淨土教,也極為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