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215

雲谷門下,後來,結草庵於廬山,專心念佛。他著有《法華經通義》七卷、《圓覺經直解》二卷、《肇論略註》六卷、《憨山大師夢遊集》五十五卷、《憨山語錄》二十卷等,乃係從禪宗、華嚴及念佛融會的立場,而作諸宗之調和的作品;又有《中庸直解》、《老子解》、《莊子內篇註》等,則為以佛教思想,解釋儒道典籍,試著提倡三教一致之說的作品。

蕅益智旭(西元一五九九~一六五五年),江蘇木瀆人,他的出世,大約比前面的三位大師,晚了五十年。他宗於天臺,承四明知禮之說,撰述有《教觀綱宗》、《大乘止觀釋要》,此外尚有《阿彌陀經要解》、《楞伽經義疏》、《占察經義疏》、《梵網經合註》、《閱藏知津》等,達四十部。他主張「禪為佛心,教為佛語,律為佛行,具備此三者,始為完全之佛教」,此即主張:禪教律的三學一源,結歸念佛一行,執持名號,以致念佛三昧。

他是發足於天臺,又宗於淨土,並提倡禪教律之融會實踐的新佛教者,他正是代表明代佛教之歸結的人物。他另作有《四書蕅益解》及《周易禪解》等書,乃為涉於儒教的作品,對於耶穌教的態度,也與祩宏相同,致力於積極的排擊運動,著有《天學初徵》及《天學再徵》。他也是中國佛教史上,最後的一位大思想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