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佛教史概說 47

遂派呂光率兵征伐龜茲及焉耆諸國,呂光遂滅龜茲之王族,招請什公而歸,但在回到長安的途中,得悉前秦已亡,便割據姑臧(甘肅省涼州)建國為後涼。什公因此而留止該地凡十餘年,及至後秦第二代主姚興討伐後涼,始將什公招請到長安,時為弘始三年(西元四〇一年)十二月,什公五十八歲。姚興以國師之禮相迎,賜住西明閣及逍遙園,後建大長安寺,供什公作為譯經道場。什公到達長安的報導,立即傳遍各地,慕其博學而集會於長安的人才極多,這些人也加入譯場的行列,他的譯場,因此也成為講說之場。由於什公通曉胡漢語文,並對佛教教學具有深厚的造詣,故指摘舊譯經典的誤謬之處,同時加以改訂,所以他的譯語,最為正確、流暢和適切,不落舊套,也使中國人最容易理解。參加什公翻譯事業的人數很多,譯出《梵網經》者三千人,翻譯《大品般若經》時,什公手執梵本,姚興親持舊經,列於譯場者凡五百人。《維摩經》有千二百人,《法華經》及《思益梵天所問經》,各多至二千人。

什公在長安從事如此的譯經事業,達十二年之久,於弘始十五年(西元四一三年)四月(一說弘始十一年),以七十高齡,寂於大長安寺。其間,譯出經典達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,其中較受注目的可以數出《般若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維摩經》、《彌陀經》等諸大乘經;《中論》、《百論》、《十二門論》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