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大智度論》、《十住毘婆沙論》、《成實論》等。尤其是大乘論部,到了此時始傳入中國,後來,以此為基礎而有三論、成實等的學派興起,又有天臺、禪、淨土等的抬頭,考其根本,則源於什公譯業的貢獻。
什公門下,有弟子三千,達者八十,其中以僧肇、僧叡、道生、道融、慧觀、道恆、僧導、曇影、慧叡、慧嚴等人為上選,特別以僧肇及道生二人最為傑出。
僧肇(西元三八四~四一四年)於什公尚在姑臧之時,即聞其名聲,投入門下之際,年僅十八歲,精通《維摩經》與《涅槃經》,所著之《註維摩經》,迄今仍是放著異彩的名著。另有現在被納於《肇論》中的〈般若無知論〉,也為東晉佛教之巨匠廬山的慧遠以及劉遺民所歎賞。
道生初出於竺法汰之門,嗣入廬山師事慧遠七年,又與同學慧叡、慧嚴等人,投長安羅什之門,被仰為什門之俊逸。東晉安帝義熙五年(西元四〇九年)歸江南,住青園寺,著作《維摩經》、《法華經》、《泥洹經》等經的義疏之外,又有〈佛性當有論〉、〈法身無色論〉、〈佛無淨土論〉等的著述。在當時江南佛教界風行著漸悟說的環境中,對他提倡頓悟成佛論的思想,不免捲起了波瀾,把他視為異端。他又基於法顯譯的《大般泥洹經》六卷,主張闡提成佛之義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