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舊奈塘藏:是在西元十三世紀之初,由世尊劍及其弟子軟語隱福從中國內地集資回藏,並由羅薩爾桑結蓬(Blo-gsal saṅs-rgyas ḥbum)、瑣南霍才爾(Bsod-nams ḥod-zer)、銀雀柏蓬(Byaṅ-chub-ḥbum)等諸師向各地蒐集經律與祕典,加以校對,刻成一藏書,被稱為奈塘古版,它的雕版及其印本,今已不存。
-
里塘藏:原名里塘(Li-than)版,乃為釋迦也贊(Śā-Kya rgyal-mtshan)等在勤優(Ḥjaṅ-yul)地方雕成,但在清德宗光緒三十四年(西元一九〇八年),已為入境的清兵燒燬。
-
德格藏:原名德格(Sde-dge)版,此在清世宗雍正七年(西元一七二九年)開始準備,翌年開刻,迄至清高宗乾隆九年(西元一七四四年)完成,先後歷十六年,動用勞務的人員達三百二十萬,佔西藏全人囗的一半以上。以西藏一地而完成此一堪與漢文《大藏經》匹敵的雕版偉業,其人力物力的負擔之重,較諸漢文藏經的刻印,實有天壤之別。若非虔敬法寶,何克臻此!這一版本的內容,是採用里塘藏的甘珠爾部分,加上色羅舍爾剛(Sha-lugser-khan)所藏的丹珠爾部分的底本,依據布頓的經錄,加以增補而成。此一雕版,尚存於德格寺。日本的東洋文庫、河囗慧海氏文庫、高野山大學等處,共藏有它的印本五部。
-
新奈塘藏:原名奈塘新版,是奉第七世達賴喇嘛羅布格桑嘉穆錯的教勅,而於清雍正八年(西元一七三〇年)開工雕版,是以奈塘古版為底本,再參考《策巴目錄》及布頓的目錄,加以增補。其經版現存於日喀則西南約五十里處的奈塘寺,日本的大正大學、河囗慧海氏文庫、京都帝國大學、大谷大學等處共計藏有此版的印本五部。
-
卓尼藏:原名卓尼(Co-ne)版,卓尼是在甘肅境內的洮州地方,是安多系的藏胞所居地(《西藏之研究》五七頁);一說是在青海境內(望月氏《佛教大辭典》三六一八頁及金山正好《東亞佛教史》四二九頁)。據說經版尚存,其開刻年代不詳,有人說是在德格藏之後。
-
布那克藏:原名布那克版,現存經版於不丹的首府布那克(Punakha),這可算是西藏藏經的外國版。此藏僅有甘珠爾。
-
傑昆彭藏:原名傑昆彭(Rjes rku-ḥbum)版,是在甘肅的昆彭(Rku-ḥbum)寺刻版。經版已失,且亦僅有甘珠爾。
-
卻姆陀藏:原名卻姆陀(Cha-mdo)版,原藏於卻姆陀寺。經版亦失,雕時也僅有甘珠爾。
-
永樂藏:原名永樂版,是明成祖永樂八年(西元一四一〇年),在中國內地根據奈塘古版複刻的甘珠爾部。經版已失。
-
萬曆藏:原名萬曆版,是明神宗萬曆三十年(西元一六〇二年),照著永樂版的底本,重刻一次。經版亦失,它的印本現存者亦極少。
-
北京藏:原名北京版,是在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(西元一六八三),於北京開刻,依據西藏色拉寺所藏甘珠爾部分的底本雕版;到了雍正二年(西元一七二四年),又刻印了丹珠爾部分。可惜其經版已於光緒二十六年(西元一九〇〇年),罹於兵火。所幸日本京都的大谷大學藏有其印本,近年已在日本影印流通,臺灣也請了三部影印本:兩部藏中央研究院,一部藏中央圖書館。
-
拉薩藏:原名拉薩(Lha-sa)版,是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籌措開版,但僅完成甘珠爾部分。經版尚存。
此外,據說在柴霍(Za-hor)地方的夏布匝爾(Bshad-pa-rtsal),以及第五世達賴喇嘛時期,也有藏經甘珠爾等的雕版。同時,在蒙古有蒙古文的《西藏大藏經》,在滿洲有滿洲文的《西藏大藏經》。
以上所舉的十二種版本之中,除了布那克、傑昆彭、卻姆陀、永樂、萬曆、拉薩等六種版本僅有甘珠爾之外,其餘均備甘珠爾與丹珠爾二部分。
藏經的內容
西藏藏經,大別為甘珠爾與丹珠爾兩部,各種版本,均屬一致,唯其內容細目各有互異,現在且舉有代表性的三種版本內容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