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鳶寺的僧制初建
吃㗚雙提贊王在寂護與蓮華生的指導下,便於唐玄宗天寶八年(西元七四九年),仿照中印度的歐丹富梨寺之模式,在拉薩之東三十英里處,建造了桑鳶寺(Bsam-yas又有譯為桑耶寺)。此係一般的通說。
又見陳天鷗的《喇嘛教史略》一三頁說:「此桑耶佛殿的構造,據傳其下層肖土伯特(即西藏),中層肖唐,上層肖中印土。中供三世佛,四面四隅,象四大部洲八小部洲,薈萃驅魔之咒,日月之象。」又說:「自王年二十二歲時興工,至三十四歲時始成。」這一說法,是以桑鳶寺的建築藝術,為中國、印度、西藏三地文化的合璧,費時十二年,亦可知其雄偉。據說,當時的建築基地,今日猶依稀可辨。
桑鳶寺落成之後,依寂護的指使,向印度聘致持律比丘二十人,如律建立僧伽;復選藏土優秀子弟七人,從此二十人僧伽稟受具足戒,並且送往印度學法,以備後繼有人。在此之前,藏土尚無律制的僧伽,所以此為西藏僧制建立的濫觴。由於寂護及印度請來的二十位持律比丘,出家戒均採用小乘根本說一切有部所傳,因而西藏的比丘律,迄今仍然沿用說一切有部的律藏。
據望月氏《佛教大辭典》三六一三至三六一四頁稱,在此期間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