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底峽又說,發心的體相方便,古來諸師,多有異論,他是遵從龍樹及無著的二家所言,以一發心貫徹始終。或有將此發心分判為「因、果、道」三個階層的;或有將此發心分判為「願」及「入」兩個層次的。總之,一切的精進與廣學,不外乎充實增長這個發起的菩提心而已。
三皈既是如此的重要,所以,在《太虛大師全書》第三十一冊《文叢》一三七八頁,載有一篇關於阿底峽說三皈的短文:有一次班禪喇嘛告訴戴季陶居士說,阿底峽祖師由印度入西藏後,周遊全藏,處處講說,閱三、四十年(誇大了);所講說的,唯是皈依三寶。後來有一處,到會聽法的人都是緇素高德,阿底峽所講的,仍只是皈依三寶。座中即有很多人感到沒有興味,所以站起來請求大師:「我們聽上師說皈依三寶之義好多次了,我們均已知道,祈求另示甚深法要。」阿底峽的答覆是:「我是從印度來的佛弟子,只知皈依佛法僧,故亦唯說皈依佛法僧,不知除佛法僧外更有佛法;你們西藏若於佛法僧外更有深玄要妙,那就不是我所知道的了。」
這則傳說,頗類於白居易向鳥窠禪師問法,僅得「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」兩句平常話的公案。一般人好高騖遠而不切實際,殊不知要是三皈不落實,一切的深玄要妙,均無用處。因為皈依三寶的作用,是在確立堅定不移的信心和敬意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