若不先有敬信,那能談上修行。
太虛大師據此而推定西藏的喇嘛教,皈依上師,亦不過是由上師而得皈依三寶,並不如一般學藏密者謂有四皈依,除三皈三寶之外,尚有皈依上師。實則,西藏確有四皈依,詳見本書第六章第一節之介紹。
三學的要義
三學即是三無漏學,又稱為三增上學,現在逐一介紹如次:
-
增上戒學:阿底峽以為,聲聞七眾律儀應與菩薩律儀並行,唯有經常具足七眾波羅提木叉(別解脫戒)的人,乃可獲受菩薩律儀。於聲聞七眾之中,依佛所說,以清淨梵行的比丘為最殊勝。這是說小乘戒以比丘最高,要受菩薩戒,又得首先受持聲聞的七眾戒。由這聲聞戒為基礎,再遵從無著(漢譯謂彌勒造)《瑜伽師地論》的〈菩薩地戒品〉所說的儀軌,正受菩薩戒。若無著的菩薩學處,仍有未盡之處,則參用寂天的《大乘集菩薩學論》(漢文有宋代法護等的譯本,但謂法稱所造)。
-
增上心學:此又稱為增上定學,由戒生定,定的產生則有好多支分,如若壞失支分而修習禪定,便是徒勞無功。所謂支分,詳見於覺賢的《禪定資糧品》所舉,共有九分,但是修習禪定的方便,尚不在其中。所謂九分,便是:1.應離魔業,2.以聞為導,3.遣除戲論,4.不貪廣說,5.於相作意,6.念定功德,7.勤行對治,8.和會止觀,9.住食諳知方便。具備了此九個條件之後,至於如何善巧方便地實際修定,均有待於師授,因其已非文字所能盡述。
-
增上慧學:定是一種「止」的工夫,但是,若僅修止,仍不足以此斷除業惑異熟法等之障,故尚須加上「觀」的工夫,那就是般若及瑜伽所說的慧學。然而,僅有智慧尚不能達於究竟,必須加上「方便」始成,如果智慧與方便相離,不唯不得究竟,倒能成其繫縛。什麼是方便?什麼是智慧?古來也有異說,阿底峽是依據覺賢的解見,把六波羅蜜分作二門:1.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屬於方便;2.般若屬於智慧。以方便為增上而修智慧,趣證菩提,即無障礙。可知,此一慧的內容,即是修行六波羅蜜。
如何修慧與修密
智慧的目的,是在悟入五蘊、十二處、十八界等的無生空性。要想入此諸法無生的性空之智,可由二門:一由理成,二由教證。所謂由理而成,可有四個因明論式:
-
「四邊遮遣生法」論式:所謂「有則不復生,無則如空華,並則有俱失,故亦不得生。」
-
「金剛句」論式:所謂「物不從自生,不從他及俱,亦非無因故,由自體無性。」此為龍樹所說。
-
「離一多」論式:所謂「於一切諸法,依一多分別,體性不可得,故無性決定。」此為寂天所說。
-
「緣生」論式:所謂「眾因緣生法,我說即是空」;「諸法性空,是緣生故」。此在龍樹的《中論》及《七十空性論》等,都有說到。
這些論式,均為已得悉地(成就)者所立的宗義,因為明白了一切法的自性不可得,故能修習無我觀,這種修習便是智慧。一切法均依分別而起,均以分別為自性,現在所說的這個智慧,乃是依無分別而修成;諸法因緣生,自性不可得,所以是無分別的。既依無分別而修,所以能夠斷離一切執著,達於最勝的涅槃境界。
以上僅就道理而論成無生之義。至於佛說的經咒之中,開示此一無生空智的地方,那也很多,依佛教說而成此義,便是由教而證了。
依照戒、定、慧三增上學,次第修行,便可漸次獲得煖、頂、忍等加行位,以至升到極喜地,乃至不久可成無上菩提。由此可見,阿底峽告訴我們的成佛之道,並不複雜,也不困難。
當然,以上是就顯密共通的修行法而說。如要更進一層,起修密乘不共之行,阿底峽以為,那就可以速疾圓滿。由顯入密,不必另外發心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