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致成為密教之大成的?在理解內面的密教思想史之同時,也當窺知是那些人?如何將祕密佛教組織起來?又如何傳播到各地方去的?此為外在的密教教團史的部分。可是,以一個不重視歷史的國家──印度,作為追究思想史的背景,除了以想像來理解其教團勢力之發展外,其他無法知道的場合,當然就很多了。

秘密佛教與《吠陀》文學


現在以思想史為背景,考察印度密教之淵源,可以追朔到佛陀出世之前一千多年,已經成立的《梨俱吠陀》(Rig-Veda)中的真言密咒(Mantra);至少,真言密教之成立,在《吠陀》文學中,已提供了不少素材。推想以持誦真言密咒來祈求禳災招福之事,以《梨俱》(Rig)〈註二〉、《莎摩》(Sāma)〈註三〉、《夜柔》(Yajus)〈註四〉三《吠陀》為始,而集成於《阿闥婆吠陀》(Atharva-Veda)〈註五〉。至於視真言為神聖,從哲學上成立聲常住論為思想基礎的彌曼差派(Mīmansaka)(註六),在釋尊時代或者更早,已經出現了。因此,漸漸普及,不僅是特權階級的婆羅門種姓使用,四姓中任何一姓的人,都可以持誦真言而達成種種祈願。此在《大戰詩》(Mahābhārata)所見,崇拜濕婆(Śiva)〈註七〉、毘紐(Viṣṇu)〈註八〉,也用一千八名咒。受了《吠陀》宗教的刺激,使之普及於民間,佛教則亦受其影響,構成真言密法,此為發生祕密佛教的起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