將之直接編入一切經錄。

入寂與付法


大曆九年,自春至夏,不空臥病,帝屢勅使慰問,並遣名醫為侍,病越沈,帝越急。六月十日,御駕親臨不空之臥房,任開府議同三司,封肅國公,食邑三千戶,備極榮寵。不空屢讓不許。六月十五日,臨終上表,以傳承於其本師金剛智的五鈷鈴杵等,奉獻皇上,以陳哀戀之情;是日,右脇累足,恬然示寂。世壽七十,法臘五十。朝野如失師父,代宗宸悼,廢朝三日。七月五日,勅贈司空,諡號大辯正廣智不空三藏和尚。七月七日,荼毘於京城之南的少陵原。弟子飛錫(註三〇),撰〈不空碑文〉。八月二十三日,從荼毘之處,得舍利八十粒,建舍利塔於大興善寺。建中二年(西元七八一年)十一月,俗弟子嚴郢(註三一),為之撰〈不空碑銘〉、〈不空影贊〉,趙遷(註三二)為記不空三藏之〈不空行狀〉,以明其聖跡芳躅。

不空的弟子極多,其中以金閣寺的含光、新羅的慧超、青龍寺的惠果、崇福寺的慧朗(註三三)、保壽寺的元皎(註三四),同為保壽寺的覺超(註三五),合稱為不空門下的六哲(註三六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