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南天竺的菩提流志(Bodhi-ruci)〈註八〉,於長壽二年(西元六九三年)到達洛陽時,或者在此之前,帶來中國的。不論如何,這些先驅經典,至少是在西元第七世紀後半期始傳來中國,那麼,在西元六七〇年代,此等經典應該已經成立了。又從《不空羂索經》有好多處所〈註九〉引用《大日經》之重要經文來推想,接著《大日經》之後,便成立了《不空羂索經》,再後一些,好像到西元六八〇、六九〇年間,又成立了《金剛頂經》。
《金剛頂經》的出現
最初把《金剛頂經》〈註一O〉介紹到中國的人,是於唐開元八年(西元七二O年)來華的金剛智三藏。金剛智三藏(西元六七一~七四一年)〈註一一〉,三十一歲(西元七O一年)到南天竺研究《金剛頂經》等凡七年。由此可以證明,在西元第八世紀初葉,《金剛頂經》已經傳播到了南印度的部分地區。將此徵之西藏所傳〈註一二〉,在活動於西元第八世紀的因陀羅部底王(Indra-bhūti)〈註一三〉時,十八會的《金剛頂經》,初現於東印度的薩訶羅國(Sahor)〈註一四〉。此時曾向西印度摩臘婆國的庫庫喇(Kukura)〈註一五〉阿闍梨,問起此經,庫庫喇阿闍梨尚未見過此經,可見當時此經尚未傳到西印度。但是,曾向因陀羅部底王受教過的釋迦彌怛羅(Çākya-mitrg)〈註一六〉,在南印度孔堪那(Konkana)及薩喜耶(Sahya)山區,從大阿闍梨處聞得《金剛頂經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