曇曜(註八)在通樂寺譯出了《大吉義神咒經》(註九)。通樂寺是開鑿於當時的雲崗石窟中五個名為雲巖的一個。這部經乃為最初說到設咒場,並有結界法的一部,此經有祈雨、求寶、隱形、役使夜叉等諸種成就的功能。為了獲得成就,則為祈雨者,供養峯伽羅龍王;為止風雨者,祈求毘浮沙羅剎王;為役使諸夜叉者,則依四天王,因不同之目的而祈求不同的本尊,這與一向僅用密咒而解決與願相背之事,到此則已進步到有諸本尊為主導的修法了,壇儀的行法,也因此發達起來。再入梁代(西元五〇二~五五六年),《牟利曼陀羅咒經》(註一〇)被譯了出來。在這之前,咒法只是在佛前,奉上香花,虔心誦持;此經譯出後,便開始了結印契之說,同時也增加了壇場內諸尊的畫像,以及完整的護摩法等。
密法內容的進化
經過陳(西元五五七~五八〇年)、隋(西元五八一~六一七年),而至唐代的貞觀年間(西元六二七~六四九年),北天竺僧,奉獻出來《千眼千臂觀世音陀羅尼神咒經》(註一一)的梵本。太宗皇帝勅大總持寺的沙門智通,翻成漢文。正如所知,被翻譯介紹到中國來的,屬於真言密教的東西,已經不少,然皆無非是為了成就除災招福等的世俗願望的範圍,此外別無目的。可是到了《千眼千臂觀世音陀羅尼神咒經》,便開始介紹出以速即成佛為最高目標的思想,且又有了滅罪印及成等正覺印的說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