只要我們很好地應用我們的修行方法,我們的心便不會動。貪欲、瞋恚和愚癡將會平息消失,剩下來的便是我們永恆不動的佛性之顯現了。當我們的內心,不會再受環境的刺激和誘惑時,無明便不存在,而只有佛性了。

直到我們完全斷除所有的愚癡時為止,我們將繼續以不正確的眼光,並應用我們有限和無常的心理作用為容器,來容納無限和無始。當無明與容器被除掉,只有普遍性和恆常的佛性留存。佛性是原本存在的,但無明則不是,它只能說是暫時性的存在,如果它有真實性,便不會有持續變化的狀態。

經典中經常應用水與波的比擬來說明這點。水是存在於平常的狀態,但當風吹起時,便有波動了。這些波是與水的本質相同的,但它們本來是不存在的。無明也是如此,本來不存在的;水即是永恆存在的如來,波是無明。在沒有波時,水可以存在;但波卻必須在水存在之下而存在。

當我們說眾生本來是佛,正如我先前所說的,我們是根據普遍的理則與潛在性的說法。假如我們說釋迦牟尼是佛陀,他已於二千五百年前涅槃了,那不是說及真正的佛;真正的佛、如來,是永恆的,他無來亦無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