它的起因和中國佛教現代僧侶教育有很大的關係。清光緒二十四年(西元一八九八年)張之洞以〈勸學篇〉上奏朝廷,主張以寺產的十分之七,作為興辦現代化教育的費用,醞釀而至民國元年(西元一九一二年)四月,由八指頭陀寄禪上人發起成立「中華佛教總會」,聯合全國佛教徒來抗拒奪寺逐僧的風潮,民國四年(西元一九一五年),於袁世凱為大統領期間,明令取消「中華佛教總會」,代之以「管理寺廟條令三十一條」。民國十七年(西元一九二八年),國民政府頒行「寺廟管理條例二十一條」,民國十八年(西元一九二九年)重新頒布「監督寺廟條令十三條」,迄今為止,政府對佛教的管理,依然沿用此一條令。
到了民國十八年(西元一九二九年)四月,中國佛教會才正式成立,由國民政府批准,經過每年一度的全國代表大會,確立主要宗旨是保護廟產而自行辦學。民國二十年(西元一九三一年)有中央大學教授邰奭秋鼓勵寺產興學,聲勢浩大,因此,促成了中國佛教的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,重視會務的組織、教規的整頓、僧侶教育的推動、佛教文宣工作的努力,以達到保護寺產的目的。
由此,全國擁有龐大寺產者,如雨後春筍般,紛紛創辦佛學院,近六十年來中國佛教的僧侶人才,大都出身於這些佛學院,而教會組織本身卻依然停留於友誼聯繫的階段,並沒有形成從上到下,全國一體的局面。嗣以抗日戰爭爆發,